纵观世界工程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工程教育发端于欧洲工业革命时期。为了适应工业革命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从18世纪中叶开始,英、法、美、德等西方国家相继建立了大批工程类高等学校,如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加州理工学院等。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工程教育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产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各国经济、科技水平和发展模式不同,工程教育也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美国的工程教育从“工程化”走向“科学化”;前苏联的工程教育由“工程化”走向“专业化”;德国和日本则形成了“适用型工程技术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述三种工程教育模式又出现趋同和整合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当代科技发展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偏重科学或技术给工程教育造成的缺陷也使人们认识到工程教育必须回到其应有的实践性、综合性和人文化的要求上来。为此,新一轮工程教育改革在全世界方兴未艾。美国工程界和科学界最先提出“回归工程”,日本工业界和教育界也发出了“回归工程”的呼声,而德国的严格规范工程师培养的务实工程教育做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中国和俄罗斯先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传统的专业教育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也都开始了工程教育改革。整个国际工程教育走上了整合工程的道路。
现代工程是由“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等环节组成的工程链,每个环节都存在大量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等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现代工程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等特点更加突出。现代工程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在“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人文化”等现代工程理念指导下,培养大批能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营、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新中国的工程教育只有50多年的历史,从主要模仿前苏联专业教育模式,到改革开放后模仿美国科学教育模式,再到现在“回归工程”的改革,工程教育处在一种曲折发展过程中。目前,工程教育改革还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影响和束缚,原有教育模式还没有完全被打破,由此也给新建工科院校实施现代工程教育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例如,在教育观念上重“学”轻“术”,在办学定位上盲目攀高,“科学化”和“专业化”两种倾向对应用型工程教育的影响还较深,造成科学教育不深、技术教育不精、工程教育薄弱、人文教育缺乏等问题。因此,必须从理清对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的认识入手,正确把握现代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深刻理解现代工程教育的内涵,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准确地确定自己的职能和定位,在应用型工程教育这个新“试验场”上创新、实践,开辟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保证新建工科院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工程教育应该是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有的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是一种内化的精神价值,它的内涵隐含于各学科之内,并萦绕于各学科之间以及社会交往之中,在纯粹的工程学科内也有它的存在。从这个角度上说,工程教育本身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人文思想的教育。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在思想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使工程教育狭窄,学机不懂电,学电不懂机,工科学生不懂成本、经营、管理,缺少人文知识和人文修养。针对这些问题,人们提出了“工程文化教育”的概念,意在强调工程教育的文化内涵,还工程教育本来面目。因为大学原本就是文化的基地,所谓教书育人,说到底就是文化育人。工程文化反映了工程与自然、社会和人的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关系,而工程文化教育就是要给予学生这样一种理想、一种价值观念、一种宽阔的视野、一种科学的行为方式。可以说,工程文化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都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工程文化教育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塑造,对工科学校和教师来说,这是一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大问题。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来国内作报告时讲到,他在美国上学的时候,他的导师——著名的物理学家——费米就和他约定,每个礼拜一定要有半天时间交谈。谈什么呢?社会、人生观、世界观,海阔天空,除了专业以外什么都谈。这就是影响和潜移默化。在当代科技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确实出现了偏重物质发展忽视人的需要的倾向,人文关怀缺乏。大学生群体处于品德养成时期,非常需要给予沟通和引导。为此,我校在工程教育上,十分重视学生的品德养成和心理成长的问题。建校之初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的实际,建成了具有专业规模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具有专业知识的心理咨询教师。为了保障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从今年起我校又实行了导师制,由学校领导、处级以上行政干部以及教师担任导师,每位导师指导6~10名本科生,四年全程跟踪,做学生心灵的聆听者、思想的引导者、生活的帮助者和未来的策划者,根据社会需要及学生自身特点确定该生的成才方向,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引导学生陶冶人性、完善人格。
工程文化是工程教育的灵魂,是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保障。工程是综合应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工程所具有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特征日益突出,工作内容不断扩展,已经形成了以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营销、管理、咨询等为主要过程的工程链。这一工程链的每一环节上都存在大量的技术、经济、社会等问题。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能够运用科学理念和技术手段在“大工程”的环境中去从事既能满足特定工程需求又能体现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环境、人文、艺术等需要的具体实践活动。由此可见,现代工程教育不能只满足突出实践性特点,还要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赋予丰富的“工程文化”内涵。几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工程文化在工程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发展工程文化建设。在专业教学中,逐步充实渗透工程学、工程伦理学内容,变单纯的工程教育为包含经济、社会、环境、人文等丰富内容的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大工程”、“系统工程”的思维意识;根据大学生群体处于品德素质养成时期的特点,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党团组织作用,提高“两课”教学效果,推行导师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途径,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针对一些工程行业相对艰苦的实际,开展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和心理辅导,强化身心素质教育。总之,通过工程文化这一载体,更好地把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