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hth体育-(中国)科技公司>> 工程视界>> 文化研究>>正文内容
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点分析
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1日    点击数:

1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源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工程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二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工程专业学生自身全面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首先是社会对工程人才需求的变化。21世纪的工程师要能够解决复杂的问题,不仅包括工程技术方面的,还包括人文、社会方面的。有一些甚至是十分深刻的问题。如三峡工程,不仅仅是水利技术的问题,还涉及到航运、生态、环境、移民、区域经济、文物保护等许多的问题。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主席NormanR ·Augustine曾经指出用人单位对工程教育最直接的不满:用人单位总抱怨毕业生缺少书面和口头交流技巧,缺少作为工作组一个成员进行工作的能力,缺少对如何进行业务工作的理解,甚至对与工程项目生死攸关的政治过程也缺乏基本的理解。而在日本,经济和教育一起发展的同时,也助长了偏重学历的风气,以进一流学校、一流企业为目标的考试竞争变得尖锐。家长、学生、教师全部卷入偏重知识、忽视个性和道德教育的浪潮之中。同时还值得重视的是,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学生,均缺乏文字表达能力等基本的能力,而且还缺乏主动性、说服力、创造性及挑战精神。

20世纪90年代在日本出现的情形在今天的中国也成为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当前出现的信任危机、人情冷漠等现代问题,使得社会一直在呼吁人文精神。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与细分程度的加深以及现代大型工程的实施也要求工程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创新。

其次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工程专业学生自身全面发展要求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人文教育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教育活动。人文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它致力于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陶冶人、教育人,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理解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人文教育体现了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对提高人的分析与综合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有重要作用。

在今天的工程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的融合确实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教育理念,它将对培养现代工程师起到重要的影响。在第三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上,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明确提出了工程教育要重人文、重交叉,并指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必由之路。工程教育必须把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引入工程教育。目前,清华大学工科学生选修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1/4左右。

2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点

探寻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点,关键就是要找到两者的共同点,以此为切入口,才能正确把握两者融合的方向。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工程主要是指对已知世界进行综合、应用和改造的实践活动,从事工程活动的主要社会群体是工程师。“人文”则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文、史、哲和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各自的教育内容、教育特征和教育目标。

从教育内容来看,前者强调技术性和专业性,后者强调文化性和基础性; 从教育特征来看,工程教育具有理性和客观性的总体特征,人文教育具有感性和主观性的总体特征;从教育目标来看,工程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工程师,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启迪,引导受教育者如何做人。

以上这三个方面更多体现的是不同点,有的甚至是相互对立,很难从中找到两者的共同点,这也就决定了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点布局不太可能集中在某一点或者某个区域,而是分散的和凌乱的。但分散和凌乱不等于无章可循。如果将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从内容、特征、目标这些更为微观性的方面抽离出来,而从宏观的方面来考虑的话,我们就不难发现,无论工程教育还是人文教育宗旨都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从宏观方面来说,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共同点就在于人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在微观方面,我们先前看似对立、排斥的不同点,其实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就拿教育目标来说,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目标都是“人”,只是工程教育侧重于物质领域的“人”,而人文教育侧重于精神领域的“人”。

与工程科学发展紧密相连的人文精神也是二者的融合点。通过工程科学发展史的教育,把科学思想、典型人物事件以及演变发展过程融入到工程课程和工程教育之中,使工程教育不再局限于静态的掌握那些一成不变的结论,通过展现人在研究过程中求实严谨、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科学思考问题,打破对科技的神秘感。

除了上述之外,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在工程对生态、区域经济、文物保护等方面还有诸多融合点。

3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

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方式有很多,如运用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在实习环节中进行、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加“挑战杯”)进行等等。这里,我们具体以工程与哲学的融合以及工程与伦理学的融合为例来分析实现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

3.1工程与哲学的融合

哲学是人文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在人文教育中所讲授的哲学多是西方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哲学或者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哲学,这些内容往往与工科学生所学习的工程知识以及他们现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没有明显的直接联系,因而在教授过程中易使学生们产生毫不相关、学无所用的感觉,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如果将哲学融入到与工程相关的知识中去,即用工程哲学的内容来教授学生,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有效运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事实上,工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就已经遇到了许多与其相关的哲学问题,如什么是工程?工程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工程与自然、社会如何协调?工程革新、革命的内容和规律性是什么?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是属于工程哲学的范畴。可以说,工程哲学是工程与哲学有效融合的自然产物,也是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效融合的典型代表。发展工程哲学就成了我们促进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效融合的具体途径之一。

3.2工程与伦理学的融合

工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克隆技术、核技术等问题的威胁。此外,高度科技化社会也给人类自身带来了人情疏远、人的孤独和冷漠等消极后果。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新的道德问题,人类迫切感到需要加强伦理道德在工程活动中的约束力。实践中,高等院校在进行伦理学方面教育时,可以采用传统德育的方法和内容,向学生们宣传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介绍精神文明先进人物的事迹,但更应该让学生积极参加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实地调查、动手制作、观看记录片等方式,弥补传统伦理教育枯燥乏味的不足,使学生们认识到工程对社会的重要影响,更深入了解到工程对社会也会带来负面的作用,从而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肩负起保护自然、保证社会良性发展的重担,从而达到伦理教育的预期效果。

以上仅就学科开展方面初步探讨了实现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一些具体途径。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效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现需要各方面的不懈努力,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刘献君.国外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7,(4).

[2]黄俊伟,张华玲,秦祖泽.谈工程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一体化”融合的实现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03,(5).

[3]汤正华,王车礼等.基于大工程观的本科工程教育改革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6,(2).

[4]何滢,黄俊伟.高等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规律[J].大学教育科学,2006,(3).

[5]冯军.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误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论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下一篇: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探讨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