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的重要论述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深刻洞察人类文明发展大势,科学把握中华文明传承发展规律,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明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新理念新命题,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
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文明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成果。近年来,西方学者提出了“文明优劣论”、“文明冲突论”、“普世文明论”等,西方有些国家更是以“传播文明”作为推行霸权的理论工具。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以宽广视野揭示了人类文明多样、平等、包容的本质,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刻命题,倡导以“文明和谐”理念引领人类文明发展,廓清了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道路上的迷雾。
文明是多彩的,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在创造着自己的文明。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每一种文明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特征,也具有独特的内在价值,都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内生动力。多样文明的共存和发展使得人类文明的百花园更加丰富多彩,使得世界的发展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多样性的论述,阐明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与意义,只有维护文明多样性,世界各国人民才能享受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人类文明才能持续发展,才能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明是平等的,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各有千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任何企图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平等的论述,阐明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与基础,是我们对待世界不同文明必须坚持的原则。
文明是包容的,要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多样、文化差异并不必然导致文明冲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和谐的论述,指明了世界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的理想目标,是对“文明冲突论”、“文明霸权论”的有力回应,为正确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方法和指向。面对世界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挑战,不同文明只有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包容差异、真诚互助、和谐相处,才能共同繁荣进步,世界才能实现和平发展。
二、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只有尊重历史,坚持从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在不断推进事业发展中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大势的基础上, 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的形成、演变及其为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阐明了中华文明独有的内涵、特色,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明、焕发中华文明生机与活力指明了方向。
中华文明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广阔的世界视野,科学揭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他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发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重要借鉴。“达则兼善天下”,中国既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也将秉持中华文明“天下大同”的理念,分享发展红利,给世界带来机遇、和平与进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展现了高度的文明自觉与自信,是中华民族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明宣言。
走和平发展道路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是对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特质,并由此诠释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华文明的特质是“和”,即和合、和谐、中和的精神与理念。“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中华民族始终坚持的文明理念;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华“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神州大地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之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既是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也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最好表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精神基因,也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深层动因。他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君子喻于义”、“言必信,行必果”、“仁者爱人”等思想和理念,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推动当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源泉。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有鉴别”就是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不是历史虚无主义也不是文化保守主义的态度;“有扬弃”就是在分析鉴别的基础上,坚决剔除其过时落后的糟粕,积极继承吸收其合理优秀的成分,实现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
三、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明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新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就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协调发展。
构建更加全面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文明整体性和全面性的基础上,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整体推进,把对社会主义文明特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境界。五大文明是相互统一、相互影响的整体,实现民族复兴,需要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即是保护生产力”的生态文明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同时,要以辩证、全面、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只有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树立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价值坐标。价值观是文明的核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把它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发挥其巨大的价值引领功能,将其内化为全社会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是加强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文明风尚建设。在全党全社会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发展联结起来,确立了治国理政的价值追求、社会生活的价值导向、个人行为的价值准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思想基础。
塑造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实践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价值主体,也是实践主体。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谈精神文明建设时就强调,要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强化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法治既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保证。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要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养成法治思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明的整体性、全面性及其丰富时代内涵的认识,有助于用法治来保障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真正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
曲爱国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解放、捍卫自由独立的正义战争,是铲除法西斯、保卫世界和平、拯救人类文明的殊死较量。在这场中国近代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和对手最凶残、牺牲最惨重的反侵略战争中,中国人民实现了伟大的民族觉醒,迸发出空前的团结抗敌巨大能量,展现出气贯长虹的抗战精神,终结了百年来列强侵华的历史。抗日战争不但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而且是中华民族由灾难深重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一、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特点和历史经验
中国抗日战争历时14年,经历了局部抗战和全国抗战两个时期。局部抗战从1931年9月18日持续到1937年7月,不但是中国抗战的开端,也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帷幕。全国抗战从1937年7月7日开始,到1945年9月3日结束,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开辟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歼灭日军150多万人,受降日军128万人。中国在战争中付出巨大牺牲,人员伤亡达3500万以上,按照1937年的比价,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更是超过5000亿美元。
抗日战争体现出四个鲜明特点:一是全民性。抗战期间,中国有4.74亿人口,都直接或间接地卷入战争。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有力推动下,曾经内战不休的各派系军队捐弃前嫌、相继出动,投入对日作战;曾经政见对立的各党派,结成抗战同盟。抗日战争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二是艰苦性。日军暴行灭绝人性。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是10年独立苦撑战局,此后也主要是靠自身力量抗衡强敌。特别是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孤悬敌后,仅得到下拨军费约3000万法币,靠自力更生顽强坚持。中国抗战成为二战中最艰苦卓绝的战争。三是长期性。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中,中国是战争时间持续最长的国家。这是由战争双方国力、军力对比所决定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时,日本已经高度工业化,中国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家。两国、两军对决,日本意在速战速决,中国则体大力虚,必须充分发挥地广人多的优势,通过长期的战争熬垮敌人。四是国际性。在抗击法西斯侵略扩张的过程中,中国的局部抗战是阻击法西斯扩张的前哨战。在战胜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与日本法西斯在亚洲大陆较量的主要战场,中国军民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体力量。苏联、美国等国家先后派出军队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来自20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参加了中国抗战。中国的抗战完全融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过程最为曲折、胜利最为艰难的战争,是以弱胜强的典范,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唤起民族觉醒,实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把中国逼到了亡国灭种的境地。捍卫国家独立、实现民族解放,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共赴国难、抗日救亡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使命,凝聚成誓死不做亡国奴的无敌气概和不屈不挠的坚韧意志。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奠定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坚实基础。共产党认为“民力和军力相结合,将给日本帝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国民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退无可退的时候决定实施“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的全国抗战,并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但却实行政府操控、军队主体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则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具体内容,并躬身实践,在敌后战场形成了主力军、地方军、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的抗日武装力量体制,构建起进行人民战争的组织形式。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中,中华民族从没有像抗战这样民族觉醒如此深刻、民众动员如此广泛。共产党坚持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将人民群众抗战的自觉能动有效转化为坚持抗战、夺取胜利的战争伟力,是人民战争真正的领导者。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抗战胜利的政治前提。毛泽东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511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改变近代中国“一盘散沙”状况,建立各党派同盟,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有效方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是国共合作抗战,但国民党始终摆脱不了反共灭共的阶级局限和独裁专制的思维桎梏,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即使有条件地开放党禁,但排斥异己、限制民主,实行“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磨擦,发动三次反共高潮,使得实现全民族抗战的过程步履艰难。共产党展现出以民族大义为重、抗战大业为先的胸怀,表现出一个成熟政党处理复杂问题的智慧和能力,率先提出“抗日救国”的主张,建立并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从而解开了国共磨擦的死结,开创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为了民族大义,共产党坚定地承担起维护和巩固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责任,确定“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在发展抗日运动与“抗日高于一切”的旗帜下解决与国民党的矛盾磨擦,使国共关系即便出现皖南事变的重大危机也没有破裂,维持了国共合作抗战到底的局面,成为中国社会各种抗战进步力量团结的轴心。没有共产党的倡导维护,就无法解决全国抗战力量的凝聚组合问题,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就不会形成。在统一战线中,共产党扮演着实际领导者的角色。
确定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实施正确的战争指导。全国抗战爆发前后,国共双方都提出并实施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但国民党的战略是“持久消耗”,把战争进程划分为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两个阶段,强调“以达成‘持久战’为基本主旨”,层层布防,力保要地,把取胜的希望很大程度寄托在美英等大国参战。共产党的战略则是持久制胜,将抗战过程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强调战略相持阶段“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并提出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相结合等一整套战略战术,为中国抗战勾画出清晰的路线图。共产党把持久制胜的基点坚定地放在“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实行人民战争、形成犬牙交错的长期而广大的战争状态之上。特别是在敌后抗战最困难的时期,强调采取“熬”的战略,以党的一元化领导整合各种力量,在根据地实行“十大政策”,以人民战争的整体战抗衡敌人的“总力战”,不断壮大自身、削弱敌人,“熬”出胜利的条件。持久战是中国抗战的制胜要髓。正因为国共双方都坚持了持久战的指导方略,中国抗战才能够持久取胜。也因为双方在持久战的理解和实施上差异很大,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才会局面迥异,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创造两个战场战略格局,能动把握战争主动权。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游击战争与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和正规战争相互配合、相互依存,是中国抗战的显著特征,是日军在中国陷入泥沼而无法获胜的根本原因之一。国民党军担负着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全国抗战前期对粉碎日军速战速决企图贡献很大。但国民党军作战机械呆板,硬拼实力,直到抗战胜利也没有组织起战略反攻,始终无法扭转正面战场的被动态势。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是共产党对抗战胜利的伟大贡献。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麻雀满天飞”,“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迅猛实施战略扩张,在华北、华中和华南敌占区开辟出广阔的敌后战场,形成了中国抗战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并存的战略新格局,从而扭转了因国民党军作战失利而造成的战争颓势,盘活了中国抗战的棋局,迫使日军陷入顾此失彼、两面作战的境地。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最多将其在华兵力的75%(不含关东军部队)和几乎全部伪军投入敌后战场,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主要战场。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领导游击战争,使游击战“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在人类战争史上“演出空前伟大的一幕”。
结成反法西斯国际同盟,争取广泛的国际同情和支援。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中国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条件。全国抗战爆发后,共产党准确预测到,新的世界大战将把许多国家卷入进去,抗日战争将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积极发表宣言呼吁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战争至完全的胜利”。1941年10月,“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正式成立了“延安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联盟”。国民政府的抗战外交积极争取外国援助,与同盟国家重新构建起相对平等的关系,为抗战创造了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共同利益把中国和世界各国联系到了一起。抗战胜利是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世界人民相互支持、共同战斗的成果。
二、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不仅是日本侵略和中国反侵略的斗争,而且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地位至关重要,作用举足轻重。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事业的战略先驱。法西斯侵略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把战火在中国燃起,绝非偶然。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力、军力增强,野心不断膨胀,逐步形成了灭亡中国、征服亚洲、称霸世界的大陆政策。其侵略扩张企图可以概括为:首先征服中国,实行中间突破,然后以中国为基地,与德、意结盟,或南进同美、英等决战,或北上进攻苏联,进而占领亚太、瓜分世界。九一八事变是法西斯在全球侵略扩张行动的第一个节点,中国进行的局部抗战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实施正面阻击,使法西斯破坏和平、践踏正义的本质暴露无遗。在反法西斯事业中,中国人民成为无畏的先行者,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
中国抗战是抗击法西斯侵略扩张的战略支柱。20世纪30年代中期,法西斯轴心国集团正式形成后,侵略扩张节节升级。欧美强国采取绥靖政策,使法西斯侵略气焰日益嚣张。20多个欧亚非国家和地区先后沦陷,连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法国也很快败降。而中国人民展开了气势恢弘的全国抗战,对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进行英勇抗击,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到1938年10月,中日双方投入作战的总兵力达400余万人,战线长达4000多公里,战火遍及中国10多个省区,战区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规模最大、较量最激烈的战场。中国不仅顶住了日本法西斯的进攻,而且始终屹立不倒,成为抗击法西斯进攻的战略支柱,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一面旗帜,极大地坚定了世界人民的信心。
中国在战胜法西斯的进程中与同盟国家形成了战略配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后,中国成为抗击法西斯在亚洲大陆侵略的主要战场,制约着日本的“北进”和“南进”,保证了同盟国“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中国的持久抗战,遏止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亚的北进计划,使苏联军队能够解除后顾之忧,避免两线作战,全力迎战德国法西斯,并在打败德国后从容转兵东进,参加对日最后一战。中国的持久抗战还牵制和推迟了日本进攻南洋的南进步伐,致使日军作战行动受到极大制约,被迫背着中国战场的沉重包袱南进,从而粉碎了日本与德、意法西斯会师中东和西伯利亚、称霸全球的战略图谋,有力地配合与策应了其他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使得美英军队能够在太平洋战场集中兵力,稳住战线,进而转入反攻。而日本尽管把海空力量主力和陆军部分精锐部队先后调往太平洋战场,但始终不敢削弱在华兵力,即使在战争末期美军向本土步步逼近时,依旧把中国作为主要作战方向。此外,根据国际反法西斯的战略需求,中国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直接支援盟军作战。
中国是盟国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基地。中国投入大量人力修建空军基地,投入大批部队保护野战机场,保障盟军空中力量对日本实施战略轰炸和对日军作战。美军在中国的大后方地区和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力量控制的部分区域建立了众多气象站、水文站和无线电通讯网,并设立了联合情报搜集和整理机构。中国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的钨、锡、桐油等战略物资。中国在其他方面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一是积极倡导和推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加快了战争胜利的进程。二是积极支持亚洲国家的抗日斗争。众多的朝鲜革命者和爱国志士在中国加入抗日武装,韩国流亡政府也在中国得到支持,中国还坚持将战后朝鲜的自由和独立内容写进了《开罗宣言》。其他亚洲国家的抗日斗争也曾得到中国的支持。三是积极参与创建联合国,推动战后世界和平。中国提出的保障会员国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和平解决争端以及民族自决等建议,最终被写入《联合国宪章》。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成立,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三、弘扬抗战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四句话不但准确阐释了抗战历史的内涵,揭示了抗战胜利的原因,是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抗战的基准,而且完整地体现出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是我们传承抗战血脉、继承抗战传统的要义所在。弘扬抗战精神,就是要深刻体会蕴含其中的历史内涵,领悟激荡其间的意志气魄,激扬精神斗志,激发奋进力量,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弘扬抗战精神,强化对民族的认同和对国家的责任。抗战是血与火铸就的壮丽史诗,抗战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体现的是对民族的认同、对国家的责任。卢沟桥事变后,红军高级将领联名发电铭志:将“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的《告全国同胞书》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应战之际,准备无尽量损失,准备无尽量惨痛。性命财产悉置度外,则损失惨痛,有何不了。”抗日成为区分是否爱国的根本标准。全体中国人对民族的认同和对国家的责任在抗战时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各阶层的利益在抗日问题上找到了契合点。它唤醒了民族自觉,形成了全民族共御外敌的铜墙铁壁,矗立起一座爱国主义的丰碑。今天,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事业中,所要面对的是另一种血与火的考验,同样需要找到能够动员汇聚全民族力量的责任担当点和利益契合点。民族复兴,就是这样一个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利益诉求和目标追求,以此不断强化不同阶层、不同信仰、不同地域中华儿女对民族的认同和对国家的责任,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巩固民族大团结,就会为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
弘扬抗战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我们党是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能够成就这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是因为党在抗战期间走向了成熟,成为一个具有高度领导能力、实践能力和深厚群众基础的政党,不但能想清楚事情,而且能干成事情,是抗战精神的模范践行者。能否想清楚事情,形成符合国情、民情、党情、军情的指导理论,为事业描绘出战略规划图和发展路线图,是检验一个政党领导能力的首要标准。抗战时期,我们党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形成了持久战的战争指导方略,形成了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纲领,不但统一了全党思想,领导了敌后抗战,而且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淋漓尽致地展示出自己的领导能力。能否干成事情,有办法、有力量把宏伟蓝图变成辉煌的事业,是检验一个政党实践能力的基本标准。抗战时期,开辟一个根据地,就能巩固发展,革故鼎新,使之成为抗战的基地和社会发展示范“新区”,展现出坚定的路线方针执行力、高度的组织纪律约束力、务实的政策策略把握力和卓越的开拓发展创造力。能否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依靠人民发展事业、成就事业,是检验一个政党阶级属性的根本标准,也是一个政党力量兴衰消长的根本原因。国民党在抗战时期也想协调好与民众的关系,但它始终凌驾于人民之上,把人民作为攫取的资源。我们党则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与人民患难与共、血肉相连,把人民视为父母靠山和力量源泉,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坚持抗战,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壮大发展,完全地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今天,我们党肩负着领导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重任。弘扬抗战精神,党应该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楷模和先行者,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坚强柱石。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征程中,加强党的建设和强化群众路线,必将为我们的事业添注巨大能量。
弘扬抗战精神,建设强大人民军队。弘扬抗战精神,对于军队来说,就是要聚焦强军目标,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标准,承担起捍卫国家民族利益、有效履行使命的神圣职责。抗战期间,中日两军在正面战场的交锋,从总体上讲是两个时代的军队在进行两个时代的战争。1937年,日本钢产量为635万吨,而中国只有55.6万吨。日本拥有完备的军事工业和国防动员体系,军队装备在当时处于世界一流水平,而中国差距巨大,军队的装备是“万国牌”,主战装备几乎全部靠进口。此外,国民党军内部关系紧张、作战思想呆板、训练质量不高、兵员素质不佳等,也是造成战斗力低下的重要原因。我军在抗战时期,卓越完成了进行敌后游击战争的使命,是展现抗战精神的模范。我军战斗力的塑造,不但有顽强的战斗精神支撑,而且有先进的作战思想、灵活的战略战术和有效的治军方略保障。与国民党军按套路打仗治军不同,我军是按目的作战建军,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胜利,拒绝一切机械呆板或花拳绣腿。训练实战着眼于对付什么对手、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的的基本需求,政治工作着眼于解决“为谁当兵”、“为谁打仗”、“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简单直接,却实用有效。新形势下,我军担负着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大责任。弘扬抗战精神,就是要凝神聚力,以破釜沉舟的气魄,攻坚克难,全面推进军队改革,实现强军目标,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弘扬抗战精神,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弘扬抗战精神,就是要坚定不移捍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成果,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主要包括五个内容:一是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铲除法西斯主义生长的土壤;二是惩办战争罪犯,在国际事务中确立惩恶扬善的道义准则;三是将侵略者掠夺的土地和权益物归原主;四是明确国家和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瓦解西方列强殖民体系;五是创建联合国,确立集体安全的机制。这些胜利成果,体现着人类对战争悲剧的反思和对和平正义的追求,保证了战后世界整体和平与不断发展。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和未来,都是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基石,一砖一瓦都动摇不得。
重温历史,纪念抗战,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就是要向世界宣示我们维护和平、推动发展的决心,宣示我们决不容许历史被肆意颠倒、侵略扩张重现的意志;就是要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在明辨是非曲直和深刻反思历史中,与各国形成发展共存之道,与更多的国家形成认识共同点和利益交集点,把握战略主动权。
(本文作者系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部长)
《延安精神与成功之路》
作 者:李世明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简 介:
到底什么是延安精神?究竟应该怎么理解和弘扬延安精神?延安精神与一些相关问题是什么关系?延安精神对各级党组织、政府、单位和个人的干事创业之路有没有用处,用处多大?本书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对多数党员干部和老百姓而言,历史问题研究宜粗不宜细。关键是把历史的基本事实说清楚讲明白;把中国共产党当年历史的必然性、今天历史的必然性和将来历史的必然性“三点成一线”说清楚讲明白。用历史告诉现在,用历史启迪未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中国革命的福地,是中国共产党干成事的地方,是成熟成功的地方。小平讲从延安到新中国,周总理讲没有延安就没有新中国,靠的就是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作风。当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今天中国的希望仍然离不开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作风。延安之所以成功,就是实实在在的做人,就是实实在在的做事,实实在在的讲话,实实在在的写文章。延安精神的当代化、延安作风的弘扬和再现,当前就是集中体现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中,体现在习近平的系列讲话中。
究竟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就是共产党和共产党人以自己独有的方式,领导人民大众把全人类的共有文明做得最好,把全人类的做人做事做得最好,让全世界的绝大多数人看着想着听着都满意都高兴,这就是我们所要干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永不过时和永放光芒的唯一理论品质(其它都可能过时和失效)及其旺盛的生命力,就是在于留给后人一个“做好人(历史唯物)、会干事(辨证唯物)”的科学法宝(实事求是)。有了克敌制胜的法宝,中国梦必圆,社会主义必胜!
面对全球现代化生产、生活发展的激烈竞争,一切空话、大话都毫无意义,我们只有卧薪尝胆、埋头苦干,以第一流的物质文明和第一流的精神文明(从不乱扔塑料瓶这类小事认真做起)呈现给世人,奉献给人类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社会主义的实践,优势才出来了,说服力、竞争力、吸引力和生命力才真正得以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