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hth体育-(中国)科技公司>> 思想政治教育网>> 思想教育>>正文内容
加强道德法制教育 提高德育管理实效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6日    点击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制定和发表,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由于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作为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切实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学校德育管理的实效性。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往往把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甚至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造成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弱化。我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青少年教育的重心应放在道德教育上,这是新的形势下对我们学校管理者提出的新要求。 
  一、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 、新的形势要求学校的德育工作重在对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 
  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不看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人们的道德意识发生了严重的背离。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人们的道德意识急需重建。一些青少年受社会不良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影响而误入歧途,上网吧、迪吧找刺激,未婚同居等屡见不鲜,青少年的道德观念严重弱化,违法犯罪比例逐年增高,数量增多,并呈年龄低龄化、类型多样化、手段恶性化趋势发展。加上学校本身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一些家长缺乏正确的成才观,教育方法失当;或由于自身能力与水平的限制,对子女管教乏力,甚至进行不良诱导;再加上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稳定,社会经济不足,但又有好奇心理,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从而导致行为失控,不知不觉走上犯罪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青少年的教育再用老方法不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2 、从一些青少年犯罪时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看,更应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 
  据调查,青少年犯罪时,在道德认识上往往是是非模糊或颠倒,缺乏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他们在“光荣与耻辱”、“美与丑”、“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关系上,会得出与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完全相反的结论,如“有钱的是爷爷,没钱的是孙子”、“有了钱,可以打游戏机、进饭店、找舞伴”、“吃了用了别人钱,不去(作案)没面子,被人看不起”。讲哥们义气,不劳而获,吃喝玩乐的处世哲学,使这些人的道德观严重扭曲。有的青少年意志薄弱,难以自制,虽出现过“想洗手不干”的想法,但终究经不起朋友的劝说、拉拢、物质引诱,最终又去犯罪了。可见,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法制教育,何等紧迫,何等重要。 
  3 、当今青少年法制意识普遍淡薄,普法教育很有必要 
  虽然在学校中,学生会直接间接地学到一点法律知识,但那实在是杯水车薪,许多学生对法律知识是知之甚少的(连老师也知之不多)。由于学生法制意识的淡薄,使得一些学生糊里糊途地干了坏事还不知违了什么法。作为学校,在适当的条件下,搞一些普法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现实情况是:课程紧张,时间难以安排。 
  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的对策、思考 
  1 、端正认识,对现状作实事求是的估价 
  江总书记曾在接见中国法学会代表大会的代表时,提出了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现在我国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什么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犯罪呢?他们出于什么原因,什么犯罪心理?”当然,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一条,就是缺乏正确的道德观、是非观、缺乏正义感、同情心和爱心。有人认为:现在的独生子女是垮掉的一代,看法似乎太悲观;也有人认为,现在的大环境如此,学生要违法犯罪,我们当老师的无能为力,这种看法也不恰当。客观一点讲,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依法治国”才开始起步,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又显得空对空,而学校对道德教育又缺乏足够的措施。而西方一些国家,不仅注重经济和法律对人们社会行为的制约,而且极重视人们社会行为的道德调节,像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前苏联等国家,对学生都制订了品德规范准则,有的国家还有专门的道德课,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尽管如此,这些国家的道德教育仍有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的物质文明达到空前程度,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现代物质文明并没有给人们以真正幸福的感受,理想的目标实现了,人们反倒失去了追求和寄托,面前呈现一片空白、迷茫;消费主义的弥漫,使更多的人变为“酒囊饭桶”,人际关系日益恶化,似乎“世界末日”到来了。社会给当时的青年人贴上了“迷茫的一代”、“叛逆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等种种标签。当时,各国学校对传统的德育进行“悄悄革命”,从而孕育了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新理论和实践。因此,我国的现状与二战后的西方国家有类似之处,不足为怪。 
  2 、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青春期教育。 
  学生走向社会后,要违法犯罪,这同中小学阶段基础道德教育不过关,未形成对人有爱心、同情心,艰苦朴素、爱劳动,不打架闹事、不偷摸、不欺诈等做人的基本的道德准则有关。学生违法犯罪时,普遍表现出不知法、不畏法,又与中小学对普法教育重视不够,教育手段、方法与实际需要不符有关。青春期是人成长、发展中的敏感期、危险期,容易出现烦恼、冲动,更易受“黄祸”诱惑,搞好青春期教育对预防犯罪十分重要。如果中小学重视以上三方面的教育,将会在预防、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中起重大作用。 
那么,学生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内容又是什么呢?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了具体的内容。道德教育包括: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②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③公民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④热爱集体,维护集体利益的教育;⑤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包括: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教育;②初步的民主和法制观念教育以及宪法、刑法等法律知识的教育。③自由和纪律的关系教育;《中学生守则》教育。 
  3 、严格控制流生 
  学生从犯错误到违法犯罪有一个发展过程。普通学校的“问题学生”,往往在校内外不断犯错误,欺侮小同学、女同学,敲诈同学零用钱,“小搞搞”赌博,校内外小偷小摸,逃学混迹社会公共场所等,一旦流失到社会不上学后,行为会一下子升级,经常性违法干坏事,如受人拉拢,就很快沦为罪犯。据浙江省少管所的调查,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中流生占 85% ,在校生只占 15% 。因此,作为学生,听任“问题学生”随意离校,是《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所不允许的。作为教师,有义务、有责任教育这些“问题学生”,哪怕起微小的作用也好。 
  4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隐性”德育。 
  优美的校园环境,高尚的文化氛围,能对学生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必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优良的班风、校风、学风、教风,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5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综合德育体系,以保障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取得良好的实效。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往往与父母伦理、道德水平低下、或失去管教密切相关。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办好各种类型的“家长学校”,勤家访多联系,提高家庭对子女的保护责任。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风校纪建设,把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社会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学校要加强与社区的沟通与联系,向学生宣传当地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必要礼仪,要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要不断充实富有时代特色的道德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只有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才能使道德法制收到良好的实效。 
  6 、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完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 
  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不能靠搞一阵风,搞几次活动就能起明显的作用,而要在完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上做文章。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要把德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学校应有一名校长或书记全面负责德育工作,在校长领导下,由教导处(政教处)负责具体实施。年级组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应定期组织本年级教师分析研究本年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制订恰当的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应经常对学生进行道德法制教育。任课教师要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要在课堂中不断渗透品德教育。此外,要重视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 
  总之,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面对新的形势,学校的德育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时机,巩固已有成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法制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把对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宪法,是幸福生活的保证
下一篇:生命道德: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